矛盾重重的医废行业现状

2019-01-06

医疗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及化学药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蚀性。是引起疾病传播或相关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里面属于头号危险废物。

2003年非典以后,医疗废物的处置问题受到了关注。自2003年6月16日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后,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重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工作。各地以地市为单位开始依照法律规定开始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开始了集中焚烧处置医疗废物的进程。

从2003年到现在14年的时间里,环保部和国卫办一共出台了十几部关于医疗废物的法律。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创不断新与发展,随着临床上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消耗增多,医废处置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一系列问题中,医废处置行业的新出路在哪?

一:医疗废物产量不断上升,处置能力却严重不足

据前瞻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医疗废物的产量从82.49万吨上升到196.74万吨,足足翻了一倍。在这些医疗废物中,住院部门产生的废物占全部医疗废物的90%。

二:医疗废物属于头号危险废物,医废流失案件却频频出现

作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中的头号危险废物,国家也前后出台了十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由于医疗危险废物中的输液管和输液袋的主要材料是聚乙烯,聚乙烯又是所有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不法分子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回收医疗废物,制成一次性水杯、餐盒甚至儿童玩具等牟取暴利,形成了非法倒卖医疗垃圾的灰色利益链。

三:医废乱象亟待解决,通用处置模式却单一老化

处理能力不足和监管不严,导致的频发的重大医废案件,表明了一点:医废乱象已经不能再拖,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在医疗废物快速增长,医废案件层出的背景下,我国目前沿用的仍然是2003年推行的以集中焚烧为主的单一处置模式。一个危废集中处置中心占地面积需要数十亩上百亩,一次性投入动辄上千万上亿。除了占地面积大和投资大,一个危废处置中心的项目建设,从立项审批、建设到正式投入运营,耗时少则2年多则3年以上。

四:如何突破现有模式桎梏,提升医疗废物处置率? 

面对由医疗废物中监管不力和焚烧处置设施供不应求,而衍生出来的环境污染及医废物倒卖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依赖更加健全严格的新政策和更加方便先进的新技术。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医废处置行业迎来了新的变革。

其实,在2006年2月8日,环保部就颁布了《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鼓励建设医疗废物微波消毒处理工程项目。对医疗废物微波消毒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检测标准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