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行动,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域外就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9年以来,辽宁省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
截至2019年年底,辽宁省共有医院1020家,卫生人员34.9万名,医疗机构床位26.7万张,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7.2张、2.8名、3.1名。“十三五”以来,全省年门急诊诊疗人次由1.86亿上升至2.002亿,住院量由646.4万人次增加到708.5万人次。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迅速提升,服务体系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成效初显。
辽宁省医疗资源总量丰富,医疗水平总体较高,但一直以来“有高原少高峰”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扭转。现实情况是,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疑难重症患者奔赴“北上广”等跨省就医现象十分普遍,既加重百姓的就医经济负担,更降低患者看病就医获得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设置规划后,辽宁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将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纳入2019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和“重强抓”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辽宁实际,制订并完善了《辽宁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确定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创建;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大连为支撑,1+X+N模式的创建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的总体布局,辐射带动多家基层医院的基本架构。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辽宁省各家创建医院积极主动争取“上联”,对标并联合“国家队”,与国内各专业顶尖医院开展对接合作,为优质医疗打通扩容通道,加快带动区域医疗协调发展。2019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获得全国首批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准入许可。今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正式获批国家儿童(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在省内,主体医院和联合医院积极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开展远程医疗、组团式对口帮扶等措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辐射带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全省成立了6个省级远程会诊中心,覆盖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加快创办互联网医院,以创建医院为主体,全省已正式开办互联网医院21家,开设科室392个,在线服务患者9.8万次。省级新建专科联盟21个,成员医院扩大辐射至临近省份,最远连通至新疆塔城地区。新冠疫情以来,各创建医院组成省级联合专家组,对全省重症患者逐一会诊、优化救治方案。一名使用“人工肺”危重患者经全程45天的全力救治最终治愈出院;赴绥芬河、舒兰、北京、大连、新疆等地参与重症患者抢救,首创核酸检测“10合1混采技术”,并成为国家指南正式向全国推广。
下一步,辽宁省将进一步拓展省级补助资金投入来源和渠道,全面落实已有支持和倾斜政策的有效落实。下放创建医院用人自主权,制定专业人才引进标准,综合施策提升岗位吸引力。理顺谈判机制,将日间手术和化疗费用纳入门诊报销并逐步扩大支付范围,支持新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远程医学教育等,为优质资源发挥效益提供空间,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转自《中国卫生杂志》